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通讯员 唐烨
“从今往后,再也不用一大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了,再也不用发愁几家人一起抢厨房、抢卫生间,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屋里漏、墙根潮了。”6月29日,居民代表郑重接过象征新家启航的钥匙,上海中心城区最大规模非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——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,迎来首批居民回搬。“看看我们的新房子,多漂亮,阳光多充足,心都跟着透亮了!”郑重说。
“老邻居们”搬回新家
随着2110户彭一小区居民圆了“品质新居梦”, 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——彭浦新村街道历时20年的成片非成套旧改征程,就此画上句号。非成套旧住房在彭浦新村成为历史。
彭浦新村是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,原有102栋非成套旧住房,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。其中,彭一小区是上海非成套旧住房改造项目中户型设计最复杂的小区,原有户型约282种。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介绍说,曾经,只有劳模、先进工作者才能分到这里的房子。当年为了解决工人住宿问题,一套房子往往分给几户人家共同居住,造成了合用厨卫的情况,再加上年久失修、下水道等房屋基础设施老化,这些房屋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人居住的需求。“对很多老居民来说,住在彭浦新村,是荣光与失落并存的。”
走进改造后的彭一小区,规划布局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扑面而来。楼间距经过精密测算,告别了旧日的压抑,户户有阳台,进出有电梯。房屋采用更高建筑标准,外墙立面采用最新型环保防火材料,既坚固耐用又美观新潮。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带层次分明,既有供居民漫步休憩的林荫小径,也有充满活力的儿童游乐天地、适合长者静坐谈心的舒适角落。曾经陪伴彭一小区居民成长、生活的“老邻居们”——80多棵香樟、银杏、罗汉松等树木,见证上海解放战争烽火岁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历史纪念浮雕,都已历经保护性迁移后原址回搬,提前回到新家。
受益居民4907户
首批回迁的居民彭阿姨非常激动。旧改前的彭一小区是正宗的“老破小”,而且她家在5楼,天天楼梯爬上爬下格外辛苦。现在她家的新房也在5楼,但房屋面积还比原来大了很多,宽敞明亮,厨卫独用,还有阳台,最关键的是,进出有电梯,彭阿姨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,“今后我们小区就是整个彭浦新村最宜居的小区了,我已经想好了,拿到钥匙马上就装修,到时候要在家里给孙子留一个房间,这样小辈们就更愿意经常来探望我们了!”
任伟介绍,彭一小区改造涉及2110户居民,既有产权房又有租赁房,其中仅80岁以上老人就有549人,更新改造后设计户型96种,前后设计了一年多,修改了20多稿。拆除重建的彭一小区新建17幢高层电梯住宅,配套建设1600多个车位的地下两层停车库,配套建设一幢6层172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,成为上海最大的拆除重建高层小区。
20世纪50年代,在场中路以北、共和新路以东、闻喜路两侧破土兴建的工人新村,历经一个多甲子的风吹雨打,曾经陷入颓败。彭浦新村自2005年3月起持续坚持做实做好旧改这件“大难事”,历时20年彻底消除了辖区成片非成套旧住房,先后完成彭五、彭七、彭三、彭一小区的改造任务,共改造旧住房102幢,受益居民4907户。
面向未来的全新工人新村
如今从空中俯瞰,这片曾被俗称“四个街坊”的区域,早已旧貌换新颜,高楼林立,绿树成荫,处处充满生机。静安区委区政府以“人民城市”理念为引领,始终将旧改置于重要位置,强化统筹协调,提供坚实政策与资源保障。彭浦新村街道历届党工委、办事处一任接着一任推、一茬接着一茬干,一棒接着一棒跑,一张蓝图绘到底,探索出了“贴扩建”“加层扩建”“拆多层建多层”、“拆多层建高层”等多种改造模式;在规模上由点到面,从整幢到成片到整小区改造;在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,从厨卫独用到电梯高层到生活配套。
在彭一小区改造中,静安提出了“以小区更新带动社区提升”的城市更新理念。静安区收储了多块独立用地,将面积一并规划进彭一小区,进而形成了空间更大、更规整的小区,为更多社区功能的注入创造了条件。
对于居民更重要的是,房屋从厨卫合用改造为独用后,居民可以享受房改政策,今后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租赁公房买为售后产权房,大大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昔日的工人新村焕发新生机,但精神的传承始终不曾忘却。彭浦新村当年曾有一间“外宾接待室”,专门用于接待来彭浦新村参观的各国外宾。而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将保留村史展示功能,任伟表示:“新的彭浦新村将是一个充满历史记忆、面向未来的全新工人新村。”
如何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