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上方「蓝字」,关注我
图片
1图片
概述一、含义
1.功能上,修饰动词、形容词,大都位于谓语前作状语
2.意义上,半虚半实
二、分类
吕叔湘:副词内部需要分类,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,因为副词本来就是个大杂烩。(吕叔湘《汉语语法分析问题》)
根据副词的意义和用法,把它们分成:
1.程度副词
2.范围副词
3.时间副词
4.情态副词
5.否定副词
6.表敬副词
三、如何研究副词
1.从语法角度
(1)句中位置——居何成分之前或后
(2)语法环境——与之发生关系的诸成分的特质与隐现情况
2.从语用角度
(1)所表述的语义——限定何种范围
(2)语义指向—限定何种成分的范围
3.从语义角度
(1)语义环境——对称词、互见词、与之结合紧密之词的意义
(2)语义风格——雅俗、褒贬、浓淡
2图片
程度副词殊、孔、颇、少、已、益、弥、滋
1.少(shǎo)
“稍”、“略微”,相当于现代的“稍”
1)辅之以晋,可以少安。(左 僖5)
——(我让你跟楚国好,晋国作辅助,可以)稍微安定些
2)今予病少痊,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( 庄 徐无鬼 )
3) 此人少壮,岂能忘其父哉?(汉书 贾谊传)
颜师古注:“少壮,犹言稍长大。”
2.稍 “逐渐”
1)子尾多受邑,而稍致诸君。(左 昭10)
——逐渐送给了(齐国)国君
《大字典》此例释为“稍微、略微”,可商。
2)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,稍夺其权(史 项)
——(项羽)逐渐把范增的权都夺了
3)蔽林间窥之,稍出近之。(柳宗元《黔之驴》)
3.颇
《说文》:“颇,头偏也。”段注:“引申为凡偏之称。” 虚化为副词,有时表程度低,义为“略微”。有时表程度高,义为“很;相当地”
(1)表程度低
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“颇,少也。”
1)至于序《尚书》则略,无年月;或颇有,然多阙。(《史记·三代世表序》)
2)涉浅水者见虾,其颇深者察鱼鳖,其尤深者见蛟龙。(论衡 别通)
3)二十尚不足,十五颇有余。(汉乐府《陌上桑》)
(2)表程度深,意义略近“很、甚”
雨颇留,湛之兆也;旸颇久,旱之渐也。(《论衡·明雩》)旸:晴,曝。渐:迹象
3图片
范围副词一、表全体
皆、偕、俱、举、悉、咸、尽,着眼点不同
1.皆:总括提到的人(物)的全部。
1)小人有母,皆尝小人之食。(左 隐元)——总括宾语
2)百姓皆以王为爱也。(孟 梁)——总括主语
2.举:“手向上托东西”(动)→“整个、全部” →“皆、全”(副),表在某范围内动作没例外。
5)君举不信群臣乎?(左·哀6)
6)天下之民举安。(孟·公下)
二、表限止
但、仅、徒、特、第、直、独
1.仅(廑、觐、堇)
A. 表数目少,表“祇”/“纔”义
1)齐王遁而走莒,仅以身免。(史记 ·乐毅列传)
B.“仅”表数目多(用于数词前),意为“将近”、 “差不多达到”。 段注:“唐人文字'仅’多训庶几之几。”这一用法自晋代即已流行,读音jìn
2)仅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。(《抱朴子 仙药》)——将近十年
3)自兵兴六十余日,战所杀害仅十万人。(《晋书 赵王伦传》)
4)初守睢阳时,士卒仅万人,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。(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5)夹涧有古松老杉,大仅十人围,高不知几百尺。(白居易《庐山草堂记》)
6)江国踰千里,山城仅百层。(杜甫《泊岳阳城下》)
2.徒、特、第、直、独
1)第举兵,吾从此助公。(史 淮阴侯列传)
2)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(孟 梁上)
3)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,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。(荀 非相)
4图片
时间副词古今义差别较大的:
1.尝
“曾”、“尝”在“曾经”义上同义,但古代多用“尝”少用“曾”。
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。(论 卫灵公)
现汉“未尝、何尝”保留此意
2.曾
(1)表情态(汉以前),“出人意外或达到某种极限”。意“居然、竟”,多用于否定句。音zēng。 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八:“曾,乃也。”
①谁谓河广?曾不能容刀。(诗 卫 河广)
——刀,通“舠”,小船 。“竟然容不下一支小船”。
②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。曾是以为孝乎?(《论语·为政》)馔:吃喝。——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?
③尔何曾比予于管仲?(孟 公孙丑上)
(2)表时间,义“曾经”。音céng。 现: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。
梁王以此怨盎,曾使人刺盎。(史·袁晁列传)
3.再
(1)《说文》:“再,一举而二也。”两次
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曰:“再斯可矣。”(论 公冶长)
②田忌一不胜而再胜。(史 孙吴列传)
(2)至唐,产生了“第二次”义,仍为数词
①寺忆新游处,桥怜再渡时。 (杜甫:后游修觉寺) ——“再渡”,第二次过。
②朝廷虽无幽王祸,得不哀痛尘再蒙。 (杜甫《冬守行》)
(3)古汉语表示动作重复出现义,用“又、复”
不敢复读天下之书,不敢复与天下之事。(史 范蔡列传)
(4)直到近代(约明代),“再”才发展为副词,表示“又一次”
4.仍
《说文》:“仍,因也。”本义沿袭。 引申为“频繁,重复多次义”。现: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
来源:1)动词“因袭”→ 接续、连续。(《楚辞 九章 悲回风》:“观炎气之相仍兮。”王注:“相仍者,相从也。” );2)形容词“频繁”(“频仍”) →重复(“仍回到南京来做事”)。
①晋仍无道而鲜胄,其将失之矣。 (国语 晋语下)注:“仍,数也。鲜,寡;胄,后。”
——晋厉公多次做不道义的事情而晋国公族的后代又很少。
②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。(史 平准书)
“仍”表两次战争间相隔近,意“频繁”
——大将军卫青带领六个将军很快地又第二次去攻打胡人。
5图片
敬谦副词表示自谦和尊敬说话对象的副词。对人用表敬副词,说自己则用表谦副词(谦敬副词,意义虚化)
1)寡人窃闻赵王好音,请奏瑟。(史·廉蔺列传) ——动词(请求)
2)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(同上)——表敬意,副词(请允许)
一、表敬副词
所修饰的动作行为由别人发出,表示对别人的感激和尊重
1.幸(对方这样做让自己感动幸运)、辱(辱临)、惠(惠临、惠赐、惠示)、蒙(承蒙,受到)、垂(俯就/屈尊,垂听)、谨(谨启、谨致)、请(请允许)等。
2.将军幸教。(史记 袁盎鼌错列传)
3.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,辱收寡君。(左 僖4)
4.昨日蒙教。(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)
二、表谦副词
所修饰的词多代表说话者本人的动作行为。敢(冒昧地)、窃(私自)。刘淇《助字辨略》 :“凡云窃者,谦词,不敢径直以为何如。”)、忝/叨tāo(忝列、叨陪)、伏(伏闻。刘淇:“伏者,以卑承尊之辞也。”“二大典”均为敬辞。)、愚等
1.臣忝当大任。(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 )
2.臣伏计之。(史记·孝文本纪)
点击「在看」,你最好看~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如何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